摘要:鲁迅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,没有人能媲美,被尊称为“民族魂”。其实,鲁迅除了是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之外,还是一位“美食博主”和十足的“吃货”,在北京、广州、上海等地,都留下了很多与美食的故事。...
鲁迅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,没有人能媲美,被尊称为“民族魂”。
其实,鲁迅除了是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之外,还是一位“美食博主”和十足的“吃货”,在北京、广州、上海等地,都留下了很多与美食的故事。
从1912年到1926年,鲁迅都在北京生活,除了担任教育部公职外,还曾在北京大学、北京师范大学、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任职,工资不低。
在北京期间,鲁迅很懂得享受生活,曾经光顾过一百多家北京的饭馆,其中,“广和居”最受鲁迅的喜爱。
广和居号称北京“八大居”之首,名头非常响,尤其是一道“三不粘”、一道炒腰花,鲁迅每次提起来,都口水直流。
所谓的“三不粘”,又叫桂花蛋,是用鸡蛋黄、淀粉、白糖、清水等加工而成的东西,既不像糕也不是羹,入口时,一不粘勺、二不粘盘、三不粘牙,故名“三不粘”,清爽可口,软嫩留香,因而颇受鲁迅的青睐。
炒腰花是家常菜,但广和居的做法却大不相同,必须得用两口锅同时烹饪,一口锅将猪油和花生油同时烧热,一口锅煮水,先将腰花焯水一遍,待到油温升高后,随即下入腰花爆炒,再添上一些青蒜苗、木耳,十里飘香,美味无比,让鲁迅赞不绝口,流连忘返。
除此之外,像“和记”切面铺、“海天春”二荤铺,虽是寻常美食,但别有一番风味,鲁迅也是它们的常客。
1927年1月到9月,鲁迅来到广州,担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,虽然只有短短的8个月,但鲁迅去过的饭馆就多达25家之多,由此可见,广州的美食确实征服了鲁迅的味蕾。
“妙奇香利记”饭店有一道“豆豉蒸鲮鱼”,鲁迅品尝过后,赞不绝口,从此就成了回头客。
这道菜用的豆豉是阳江豆豉,用的鲮鱼是本地水塘中的土鲮鱼,阳江豆豉是广东一绝,豉味浓香,鲜香可口,而土鲮鱼虽是本地产物,没什么稀奇,但是和阳江豆豉搭配在一起,上锅清蒸后,味道则是鲜甜无比,因此深受鲁迅喜爱。
此外,鲁迅还会去“安乐园”或是“美利权”冰室品尝雪糕,想不到吧?鲁迅也是挺赶时髦的。
这雪糕不是我们今天见到的雪糕样式,而是当地的“炸雪糕”,几颗雪球堆放在盘中,底下铺上红豆沙或者几片水果,入口之后,先是能尝到蛋糕皮的焦香酥脆,而后便是雪糕的清凉。
试想一下,鲁迅当年吃着“炸雪糕”,笔下文思泉涌,足以媲美今天的人在星巴克点上一杯咖啡,用笔记本电脑写作的场景。
1927年9月,鲁迅到了上海,一直到他1936年去世,基本上都是在上海生活。这段时期,是鲁迅创作的高峰期,也是他声望的高峰期,再加上上海的美食非常多,鲁迅经常宴请朋友们,留下了很多关于美食的故事。
鲁迅最喜欢去的一家饭店,叫知味观,专门做东坡肉、叫花鸡、西湖醋鱼等杭州名菜,很合鲁迅的口味,每次朋友去了,鲁迅都会请他们去大快朵颐。
有一次,鲁迅请几位日本的朋友一起去,这几个人吃完后,也是大为赞赏,回国后四处宣传,让知味观在日本的知名度非常高。
直到上世纪80年代,日本的一些美食家还专门来到知味观,点名要吃当年鲁迅请客时吃的那几个菜。
鲁迅最喜欢吃的一道菜是“扒猴头”,不要以为是猴子的脑袋,其实是猴头菇。
著名翻译家曹靖华知道鲁迅的这个喜好,就专门从河南老家给他带了一个非常大的猴头菇,让鲁迅非常兴奋,专门请了好几位朋友,一起品尝。
鲁迅不光喜欢吃这些美食,对零食也非常喜欢,平时写作的时候,都会在旁边摆上几样零食,一边吃一边写,甚至还会根据写作的题材不同,选择不同的零食,比如写散文就吃甜的,写小说就吃咸的,写杂文就吃辣的。
不得不说,鲁迅还真是懂得享受生活啊!
其实,这才是一个真实的鲁迅,在文学创作上,鲁迅嫉恶如仇,笔锋如刀,横扫千军,所向披靡,但在生活中,他也是一位生活达人,热爱美食,懂得享受人生。
这样的鲁迅,才是一个完整的鲁迅。#民国才子有哪些#
(参考资料:《民国碎片》《民国吃家》《新民晚报》《中国经营报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