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唯一的生物多样性农庄还能留多久?

时间:2022-11-26 13:41:10 | 浏览:339

新京报讯(记者 田杰雄)在北京人数庞大的有机农业圈儿里,“天福园张老师”的故事让人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。爱讲故事的人说她成为“农民”前的人生,有颇长的“高光时刻”;专业人士说她是北京唯一生物多样性农庄的缔造者;但在“圈儿外”普通人的眼里,张志

新京报讯(记者 田杰雄)在北京人数庞大的有机农业圈儿里,“天福园张老师”的故事让人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。爱讲故事的人说她成为“农民”前的人生,有颇长的“高光时刻”;专业人士说她是北京唯一生物多样性农庄的缔造者;但在“圈儿外”普通人的眼里,张志敏瘦小,单薄,满脸褶子,只要落在农村人群里,就再难找出来。

传统农业种植者中,你很难找到第二个这样的人。她说农业是人类与自然合作的艺术,农民是土地中生命的管理者。张志敏的天福园生物多样性农庄里没有“害虫”,“每个生命都有生存的理由”。靠着纯粹的人力劳动,她在农庄里生活了18年。

但随着新规划的出台、随着工业区已经临近农庄的墙根下,这座北京唯一的生物多样性农庄,还能存在多久呢?张志敏没有答案。

在天福园农庄小径上,一路鸡鸭相迎。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

一堂选修课

今年秋冬交替的时候,张志敏曾经受高校的邀请,在位于房山良乡的校区,为学生上了一堂农业发展趋势相关的选修课。

那天,张志敏因为顾着给农场里的鸡喂食,有点迟到,匆匆忙忙到达教室的时候,已挤满了近200名学生。但这堂课真正开始的时间,比预料的更晚——自带的那台IBM笔记本电脑太老,无法连接到教室的多媒体设备。教室里的投影幕布上一片空白,这个瘦小的“老太太”站在讲台前,针织帽衫背面还挂着农场里的杂草,鞋的侧面带着土地里的泥巴。她头发花白,脸上皱纹不少,两侧双颊还有一些凹陷,几乎没人相信她只有五十几岁。

最终张志敏只能放弃多媒体设备,她抬起遍布细纹、指节粗大的手拿起粉笔,在黑板上写下板书。写下的第一段话是,“人类生产方式、生活方式的改变,会导致意识形态和生态的改变”。